
连日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成为舆论焦点。其中,全会制定的“十五年”期间“加快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部署引发外媒热议。我们检索国际主流媒体发现,从23日下午发布的全会公报到25日下午,“新生产力”一词成为高频词。不少外媒认为,这次全会表明中国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在新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也进一步为全球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审视当前的世界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从外部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但全球化遭遇保护主义逆袭,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从内部看,近五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突破50万个,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不断增加。 达到26个,占全球第一。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五年,如何攻克历史形势引领新生产力发展,已成为我国“十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晓松在《国际批判评论》上分析称,在在全球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四中全会强调科技创新、发展新生产力,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突破,也将推动全球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
“十五五”期间,中国将在哪些方面引领新生产力发展?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定并可供全会检验,外界不难找到答案:要加强基础技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明确表明,中国新生产力发展与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紧密结合,将有力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也为世界注入新动能、创造新机遇。
市场是最有吸引力的来源。中国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和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是世界上罕见的超大市场。未来五年,中国将利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领域一批新兴产业;并在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布局和打造未来产业。这必将使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阵地、利润场。外国的-扎根中国的资企对此深有感触。
德国工业阀门泵制造商KSB北亚区首席执行官何军在接受《国际批判评论》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该公司在本地化和技术方面的投入是过去25年的4.8倍,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中共四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键地位,为外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法国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裁张颖表示,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20年后,今年在上海推出了首个3D体验创新实验室,充分体现了外资企业的实力增强。即通过新的生产力。
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中国在“十五”期间可以加快新产品力的发展,这不仅将创造更加开放、多元化的合作机会,也将推动其他国家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的转型。中国汽车公司比亚迪在《国际评论》中表示,公司新能源汽车目前覆盖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其中,该公司巴西工厂将创造2万多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更多人将从产业升级中受益。
更重要的是,新生产力不仅支撑和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更通过工业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世界上最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过去五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近30%。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世界工厂”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公司稳步加大对华投资。除了打造中国首个制造基地外,还推出了中国生产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新生产力代表产品,“让中国创新惠及世界”。
“中国正在通过加强科技跨越式发展来提高生产力”——外媒眼中,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动荡中的亮点乌伦特世界。从“十四五”到“十五五”再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国展现了将规划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也展现了“新”力量澎湃的活力。中国现代化向“新”式转型将稳步而深远,世界经济也将因此获得更多活力。
(国际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