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是绿色世界发展的坚强行动者和重要贡献者。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五年来,中国建成了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可成长的能源体系和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也是世界上绿化速度最快、绿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贡献了世界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人民群众生态满意度同比保持在90%以上。中方主张全球绿色转型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通过转型而非替代缩小南北差距。扩大它。十年来,中国使全球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以上,使清洁能源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起的能源。目前,全球太阳能发电量的58%来自中低收入国家,这离不开中国的努力。中国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42个国家签署项目文件,提供和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国乃至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中国一样,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普遍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中拉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和拉美已建立建立良好的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机制。 2015年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以来,气候变化问题被纳入中拉重点领域合作联合行动计划,目前已进入第四阶段。在中拉论坛框架下,首届中拉灾害管理合作部长级论坛将于2022年8月以视频方式举行,正式启动中拉灾害管理合作机制。通过上述机制,中拉加强防灾救灾、灾后重建、适应气候变化合作,有效帮助拉美提高发展稳定性。中拉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正在帮助地区国家发展和创新。投资建设的圣加文三号水电站秘鲁中资企业今年正式投产,成功缓解100万人用电荒;巴西新滩圭风电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800公顷;阿根廷高查里光伏电站成为南美洲装机容量最大、高度最高的光伏电站项目,被誉为安第斯山脉盛开的“向日葵”。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提高了区域和国家交通系统的质量和“绿色”。交通运输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拉美总体排放量的20%,新能源汽车对于该地区国家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拉美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此外,还有6000多个“100% el“电动”公交车在巴西、智利、哥伦比亚、乌拉圭等国家的街道上运行,为人们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为减少城市排放做出了贡献。中国和拉美国家致力于保护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2021年,中国、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领导人签署了COP26森林和土地利用格拉斯哥宣言,实现了到2030年实现零砍伐森林的目标。近日,“零砍伐和零砍伐森林” “植被破坏”巴西大豆抵达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拉加强可持续农业合作的行动。中国正借力与加勒比小岛国开展气候变化合作。中国设立中加减灾防灾基金,帮助加勒比国家应对气候灾害;成立中加发展中心,推动八个重点领域务实合作包括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更加绿色的发展;发起“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帮助加勒比国家开发绿岛。几周前,中圭签署《关于合作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绿色低碳出行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将向圭亚那提供新能源汽车和配套充电设施,支持圭发展交通领域低碳转型示范。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宣布203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比峰值减少7%-10%。这是中国首次提出整个经济领域、涵盖所有温室气体的全方位减排目标。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更加现代化的新征程系统全面低碳韧性发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表示:“众所周知,中国在实现和超越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目标方面有着悠久而出色的记录。我们赞赏习近平主席不仅提出了新的减排目标,而且充分明确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维护方,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维护方,也是亚马逊雨林的维护方,保护我们的蓝色星球。”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