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江城沦为炼狱。当晚,长江两岸,炮声、哭声、燃烧声交织在一起,整座城市被火焰吞没。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焦土、浓烟、废墟……87年后的今天,长江依然屹立,武汉也早已从废墟中重生。曾经被火光照亮的河岸现在被成千上万的灯光照亮。从焦土到炎热的地球——这是我们的家。 1938年的汉口,是战火焦土。日军的炮火和焚烧使河流化为灰烬,街道被毁。当时的武汉,人们的生活被迫停止,这座城市的心跳仿佛被冻结在战火之中。八七年过去了,汉口江滩重获新生。高楼林立,灯光明亮,河水倒映着城市的光影。晚上,一家三口的背影静静地站在武昌江滩上,望着远处汉口的繁华。他们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映照着过去的焦土。这片江滩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更是一代又一代武汉人灵魂的延续。从废墟到繁荣,从苦难到统一,焦土变成了热土。这个地方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也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河对岸的每一缕阳光、每一缕微风都在提醒我们:这是我们的家。长江观察者——见证了江水时光的平静。鄂州观音阁,长江上的观音者。 1938年,作为武汉的东大门,这里布满了炮火,江上行驶的军舰,飞扬的太阳旗,展现了法西斯主义的邪恶入侵。观音附近的河滩成为外围防守战场d. 武汉。枪声、枪声,让每一寸空间都充满了压迫感。如今,河面焕然一新,河滩植被茂盛,生机勃勃。骑自行车的孩子们经过镜头,河风轻轻吹过。曾经的战争现在变成了一艘缓慢移动的货船。远处是黄冈城的轮廓,高楼林立,涟漪映照着这座城市的宁静。观音阁依然矗立,看着卡赛赛延的流动和平凡的生活。它的寂静提醒我们:战争的恐怖早已过去,世界将迎来和平。高耸的黄鹤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脊梁,武昌宾阳门(现大东门)是武昌城最后的决战遗址。日军进攻后,街道、线路被毁,黄鹤楼被硝烟笼罩。大东门现在是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武汉。黄鹤楼依然雄伟地矗立着,从悲伤的见证变成了城市精神的象征。废墟消失了,城市的天际线变成了脊柱。每条街道、每一盏灯都讲述着武汉的重生和坚韧的故事。黄鹤楼不仅是江城的历史象征,也是现代武汉的象征。这座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城市,如黄鹤楼一样雄伟、不动,承载着记忆和希望。夜幕笼罩着江城,随着灯光的闪烁,它没有注意到的不再是战火,而是城市的脉搏,生命的温度,以及多年来一代代人所弥漫的光芒。尾声:1987年,是人间灯火中的城市与地狱之火的距离。 1987年是一个民族从病痛到自信的历程。如今的武汉,汉口夜市的商贩声、东湖绿道的车铃声、光谷实验室的科研声……一点一点地,他们形成了新时代的合奏。夜幕降临,当千家万户的灯火再次打开时,金河在风中闪闪发光——那是武汉之光,也是中国之光。 2025年8月26日,航拍武汉现代武昌区,高楼林立。 1938年10月,随行的记者从武昌江边拍摄了被烧毁的汉口市区。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何育新摄,昭和13年(1938年)11月20日日本出版的《世界画报》扫描】2025年8月22日晚,武汉市民一家三口在武昌江滩公园,在灯笼降临之际,俯瞰汉口城。 。在画面右侧附近,象征日本帝国主义的太阳旗非常引人注目。画面的远处,河边是一艘日本军舰在河边巡逻。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何育新摄,1938年11月20日日本《世界画报》扫描】2025年8月1日,湖北鄂州,孩子们骑着自行车经过鲜花盛开的长江滩,背景中依然矗立着观音阁。远处,黄冈城内,大量的高楼拔地而起。河面上货船川流不息,一派热闹景象。 。 【图片取自日本昭和13年(1938年)11月20日出版的《世界画报》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何育新扫描】2025年8月30日,夕阳映照着武汉的黄鹤楼,其背后的武昌大东门地区高楼大厦尤为丰富。 。日本侵略者展开日本国旗,高唱胜利歌,庆祝胜利。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宇欣 摄摘自1938年11月20日日本印刷的《世界画报》]2025年10月22日,张公堤现已成为环绕汉口的城市绿道。 。背后是武汉大学旧址、老图书馆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 。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育新 摄)2025年1月10月22日,汉阳铁厂旧址残存的烟囱被现代高层建筑包围。 。 。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宇欣 摄)

推荐文章